本文目录一览

1,海底世界的资料

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%,虽然现在科学很发达,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对海洋的认识却好像才开始,我们希望更多的认识这个多彩的世界. 海底世界-- 坐落在市区北面,与青岛水产馆并列为中国最大的水产展览馆,被誉为“北部湾海产资源的活辞典”。建筑面积1600平方,分7个展览室和水族箱、海龟池、海豹池。展出北部湾的海洋生物标本670多种,展品2800多件,其中以稀世动物儒艮(俗称美人鱼)最吸引人。还有1万多斤重的鲸鱼骨骼、数公斤重的大龙虾标本,驰名中外的“南珠”以及重达100多公斤、百余岁的活海龟, 还养殖有北部湾海区数十种亚热带鱼类。墙体玻璃缸中,色彩缤纷、形态怪异的各种海洋动物畅游、嬉戏在如绸如纱的海藻和珊瑚从中,是瑰丽奇幻的海底世界。北部湾独有的海洋动物“美人鱼”(儒艮)最为引人注目。 游览此馆,如漫游于海洋世界之中,令你大开眼界,增长海洋知识。

海底世界的资料

2,inspec数据库

INSPEC (Information Service in Physics,Electro-Technology,Computer and Control) 是全球著名的科技文摘数据库之一,是理工学科最重要、使用最为频繁的数据库之一,是物理学、电子工程、电子学、计算机科学及信息技术领域的权威性文摘索引数据库,由英国机电工程师学会(IEE,1871年成立)出版,专业面覆盖物理、电子与电气工程、计算机与控制工程、信息技术、生产和制造工程等领域,还收录材料科学,海洋学,核工程,天文地理、生物医学工程、生物物理学等领域的内容。
通过inspec:可以 链接获取全文;建立定题与跟踪服务功能;实施跨库检索的强大数据库检索功能。 个性化服务功能,需先注册。 检索对话框 检索限制 检索结果及检索式 检索结果的处理(打印、电子邮 件、添加标记、保存)等个性化 服务功能。 分析检索结果、创 建引文报告 文献的相关其他信息 文章被 引次数 二次检索 只能进行英文检索 输出检索记录的步骤及操作。显示 在检索结果的最下方。先登录缉禒光溉叱防癸狮含饯后, 按步骤操作即可。

inspec数据库

3,物联网应该是什么样的

其实物联网解释起来很简单,不管是物联商业网定义的,还是按照百度百科的定义来说,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。这有两层意思:其一,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,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;其二,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,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,也就是物物相息。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、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,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,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、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。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,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,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。因此,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,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.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。
百度百科里面有你要知道的
这个问题....在于你如何理解这两个概念。目前国内对物理网的定义,源自十二五规划,即:通过射频识别(rfid)、红外感应器、全球定位系统、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,按约定的协议,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,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,以实现智能化识别、定位、跟踪、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。该定义并没能够描绘出具体的物联网形态,而是对相关技术集群的联系和应用进行了描述。这就如同问:互联网是什么?回答者说:互联网是通过路由器、服务器、海底电缆、计算机、交换机等信息传输设备,按照约定的协议,把全球各地的计算机相互连接,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,以实现信息远程传输、交换、计算和应用的一种网络概念。那这么说,我们很难理解什么是互联网。相比之下,我们理解的互联网可能就是web2.0,是我们浏览器中看到的网络世界。因此,对于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关系,我觉得需要从物联网的未来发展可能性和人工智能的未来去理解。这样一来,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。在这里,我仅把人工智能理解为信息处理的高级中介。在物联网时代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大数据时代的到来。很显然,要想处理好这些信息,进行筛选、分析、数据挖掘等任务,单靠人是不行的。而现有的数据库系统其固有的弊端又对这些信息的处理能力有限,包括现有的计算方式和软件能力也限制了信息的过滤能力。而人工智能的目标就在于为人们提供能够有所超越的信息处理能力,提高信息采集和应用的效率。对于人工智能,其也经历了计算主义到联结主义的变迁,自身也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。因而,物联网与人工智能之间的联系,本应当是非常密切的。问题只是在于你如何看待:人工智能。如果你将日常的计算机视为一种人工智能的低级形态,那么两者之间已经建立了密切的联系,问题只是在于,现有的这种能力与需求非常不匹配,因而不是我们所指的“人工智能”的方向和含义。在未来,物联网的广泛应用达到一定的阶段,人工智能就是物联网顶层数据处理的中心、就像很多科幻电影的故事一样。在电影《我,机器人》、《夺命手机》、《鹰眼》以及《云图》的作者米切尔的小说《幽灵代笔》之中,都存在这类想象,只不过,大多处于悲观。即一台超级人工智能的电脑,借助普遍存在的物联网络,控制,影响人类。因此,我认为,两者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。但是这种联系,需要放在很远的未来来看。在现阶段,两者都像是隔着一层纸的不同领域的研究。希望对你有帮助。

物联网应该是什么样的

4,最早的气候监测开始于哪个年代

气候监测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。其目的是为了对整个气候系统进行全面的观测,以便及时发现气候系统状况的任何值得注意的变化。气候监测是气候系统研究的基础。大气常规观测。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,世界范围的气候观测只有地面气温、降水量和气压。美国最早绘制了20世纪以来北半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图。对流层气温序列最早开始于1958年,且仅限于北半球。1978年以来有了卫星观测,它能覆盖南北两个半球,成为获得覆盖最完整分辨率均匀资料的工具。
气候监测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。其目的是为了对整个气候系统进行全面的观测,以便及时发现气候系统状况的任何值得注意的变化。气候监测是气候系统研究的基础。内容气候监测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:(1)大气常规观测。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,世界范围的气候观测只有地面气温、降水量和气压。美国最早绘制了20世纪以来北半球月平均海平面气压图。对流层气温序列最早开始于1958年,且仅限于北半球。1978年以来有了卫星观测,它能覆盖南北两个半球,成为获得覆盖最完整分辨率均匀资料的工具。近年来建立了主要限于全球陆地的全球降水量的格点序列。气温、降水量和气压这三种要素观测序列最长,也是能够反映气候状况的基本要素,成为气候监测的最主要内容。20世纪30年代以后,逐渐有了高空探测资料。前苏联绘制了500百帕高度周期平均图。美国从40年代开始做西半球北美及邻近海域5天及30天的700百帕高度平均图。日本绘制了世界上最早的北半球500百帕高度月平均图。中国的北半球500百帕高度月平均图序列开始于1951年。目前ncar等单位初步完成了1958年以来的再分析资料,包括各等压面的高度、温度、风及地面的气温、降水量的格点资料。由于逐日资料,不仅对气候学,对天气学与数值预报等都有重要意义。(2)海洋及系统其他成员的常规观测。海洋是全球气候系统监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但至今海洋资料中最丰富的是海面温度,过去海面温度主要靠商船观测。codas资料库收集了1850年以来的资料,其中1949年之前,特别是20世纪末之前,资料覆盖面很小。卫星观测使海温温度资料精度提高,但与船舶观测还有一定的差异,所以两者结合的资料用来绘制海面温度距平图。海洋观测中的盐度、洋流及深海海温等很缺乏,大部分无系统观测资料,近年来才给出赤道太平洋混合层深度(用20℃等温线的深度表示)及800米深至海面的温度距平。从全球角度看,对盐度及深海海温缺少系统的长期观测资料。雪盖和海冰面积的观测是冰雪圈监测的主要内容。1924年,前苏联建立目测海冰序列。目前美国设立了全球冰雪分析中心,公布每周及月平均南北半球海冰及雪盖面积,雪盖序列是从1966年开始,而海冰序列是从1974年开始。加拿大重建了20世纪以来的雪盖资料。过去土壤温度及湿度的观测资料很少。近年来已经有了比较系统的资料,卫星对全球植被进行了观测,获得了高分辨率资料,为气候系统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基础。(3)非常规观测。目前许多特殊观测获得的资料,对全球气候系统的监测也十分珍贵。太阳常数观测是一个重要的内容,观测表明太阳常数的变化与太阳黑子11年周期中的黑子数成正比。因此,近百年以来以地面为基础进行的太阳常数观测是不可缺少的。但卫星观测与地面观测的详细对比,目前尚缺少。大气中微量气体的观测也十分重要,冰芯气泡提供了二氧化碳的长序列。其他微量气体如甲烷、氯氟碳化物等也建立了相应的序列。如平流层气溶胶观测对研究火山爆发的气候影响也很重要,也有了相应的卫星观测资料。

5,活化石资料有些什么

自从海洋诞生以来,在烟波浩渺的海洋里就栖息着千万 种海洋动物。有许多海洋动物由于地球环境的变化或经海陆 变迁而绝灭成为了“化石” 也有一类海洋动物在古海洋里 出现过,后来失踪了,长期没被人们发现,人们误以为他们 已经在地球上绝灭了,但后来又被人们发现了,人们把这些 动物称为“活化石”动物。另有一类动物,他们适应环境能 力很强,在古海洋里就有了,时至今日却没有多大变化,仍 保持原样,故人们也把该类动物称之为“活化石”动物。 如节肢动物门的三叶虫,大约在6亿年以前的寒武纪,在 海洋中大量繁衍了大约1.6亿年,此后,从古至今地球上从来 就没有找到其踪迹这是人所皆知的已绝灭的“化石”动物。 一种隶属棘皮动物们的身体像花一样的海百合,在3.4亿 年以前的古海洋里摇曳生姿,后来不见了,人们以为这种动 物已绝灭了,然而在1873年人们发现了一个活标本,之后相 继发现,因此海百合被称之为“活化石”动物。 又如丹麦人的"铠甲虾"号海洋调查船在哥斯达黎加3450 米深处捕到10个与古代蜗牛或帽贝有密切关系的动物, 定名 为“铠甲虾亲帽贝”亦被称为“活化石动物。该调查船还在 非洲东岸肯尼亚大陆坡捕到期一条钩虾(节肢动物门端足类) 也是一类“活化石”动物。 也有一类动物如古老的腕足动物门的海豆芽和节肢动物 门肢口纲的中国鲎,它们早在4亿多年前的泥盆纪已问世至今 模样没变,人们亦称它们为“活化石”动物。 在脊雄动物方面有一种生活在 3亿多年前的硬骨鱼类— 矛尾鱼,被认为在数千万年前已经绝灭,然而在1938年,在 南非的东南海岸,从150-400米的深海首次捕到一条活的,当 即轰动世界,继后在南非的科摩罗群岛海域又相继被捕到许 多条,这种世界上罕见的史前鱼类——总鳍鱼类的再现,称 其为“活化石”动物确为名不虚传。 再如,白垩纪是爬行动物的时代,大地在恐龙的足下振 动,海中有7.6米长的节龙,空中也有展开两翼宽达8.2米的 翼手龙。白垩纪结束,这些庞然大物纷纷绝灭, 然而以“海 蛇”出名的尼斯湖怪,在70年代人们又声称见到它的尊容, 它可能是某种恐龙的后代。 1976年4月,一条日本渔船在新西兰海域305米深的网中 捕到一条2000千克、9米长的动物,其颈有1.5米长、尾巴有 1.8米长,还有4个鳍足。这种动物尸体随后被扔掉了,但据 当时拍的照片和画的轮廓,古生物学家认为,那条神秘的动 物尸体,可能是在一亿多年前非常繁盛的爬行动物——蛇颈 龙。这说明这种“活化石”动物仍然时隐时现地生活在海洋 的深处。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,科学家们对深海世界的 不断探索,必将会有更多的“活化石”动物在世界海洋上被 发现。
植物: 大约在3亿年以前,裸子植物就开始出现,迄今2亿年以前,它在地球上相当繁密茂盛。但是到了3000万年前经过地球上几次特殊的寒冷时期,科学上把这个寒冷时期叫冰川时期,气温大为下降,在这样恶劣严酷的环境下,裸子植物类群中,许多种类由于不能适应当时气候的变化,慢慢绝种了。有些裸子植物因为地壳运动被埋在地下形成了化石。拿我国为例,我国的山脉大多属于东西走向,这种走向起到了阻隔冰川的作用,所以我国保存了许多冰川时期遗留下来的裸子植物,但是在其它许多地方的裸子植物都已消逝,形成化石。我们把侥幸生存下来的也叫孑遗植物的裸子植物叫做“活化石”植物。享有“活化石”盛名的植物种类很多,像银杏、冷杉、银杉、云杉、金钱松、柳杉、三尖杉、红豆杉,珙桐等裸子植物、被子植物都称为活化石。南山不老松,学名龙血树,也被称为植物中的活化石。动物“活化石”: 国宝大熊猫、水中“活化石”中华鲟等 1、大熊猫 迄今为止,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乎濒临绝迹的大熊猫,只有在我国的四川、陕西、甘肃部份地区的深山老林中才能找到它们的身影。目前全世界的大熊猫总数仅1000只以下,而且数量在不断减少。 在动物学上,大熊猫属食肉目。熊猫从分类上讲属於哺乳纲食肉目动物,但食性却高度特化,成为以竹子为生的素食者。大熊猫主食竹子,也嗜爱饮水,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流水附近,就近便能畅饮清泉。大熊猫性情温顺,一般不主动攻击人或其它动物。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。 2、中华鲟 又称鳇鱼,国家一级保护动物。属于软骨硬鳞鱼类,身体长梭形,吻部犁状,吻端尖,略向上翘。口下位,成一横列,口的前方长有短须。眼细小,眼后头部两侧,各有一个新月形喷水孔,全身披有棱形骨板五行。 中华鲟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,如此古老鱼类已经不多。从它身上可以看到生物进化的某些痕迹,所以被称为水生物中的活化石,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。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,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400-500公斤。平时,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,南至我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。在海洋里生活了9—18年后,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,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,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。 新的“活化石”物种不断地在被发现 有些物种,长期以来,被人们认为已经灭绝,但通过科技工作者不发懈的努力,或是偶然的机会,在世界各地时有发现,仍在存活的,但数量很少的,可称为“活化石”的物种。 如近期新疆发现比恐龙早两亿年的传奇动物——“活化石”新疆北鲵。新疆北鲵是一种有着近3亿年历史的古老动物。
化石本是没有生命的东西,什么是“活化石”?难道化石还会死而复生吗?并不是这样,所谓“活化石”是指凡是在地质年代中曾经繁盛一时. 而现在濒于绝种的某类生物的残余。 1938年12月某日,在南非的东伦敦海面上,一艘船捕到一条模样奇怪的鱼。 船长深感疑惑,就把它送到海洋研究部门去鉴定,结果发现这种鱼和以前发现的距今约1.95亿年株罗纪时代的矛尾鱼化石极其相似。 矛尾鱼是被认为灭绝了的一种鱼类。可是根据这条鱼的发现,证明它居然还活在这个世界上,而且被捕到了,当时曾轰动了世界。相隔14年之后,人们又得到了第二条活的柔尾鱼。以后,这类鱼不断被发现。 这些发现不仅打破了该鱼类已灭绝的说法,而且借助它人们可以获得从化石中不能了解的情况,所以人们称之为“活化石”。 除了矛尾鱼外,其它门类的也还有活化石存在。 例如,距今两亿多年的二叠纪时代的银杏树,在中生代曾盛极全球,现仅限存在中国。银杏树又是一种植物活化石。 再如,腕足类动物海豆芽,从距今6亿年的寒武纪地层直到现代的滨海都能找到它的踪影,它就是地质史上最著名的活化石。
你好

文章TAG:全球  海洋  数据  数据库  全球海洋数据库有哪些  
下一篇